巴曙松: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监管框架处于重要转折点
过去的五年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爆发式增长期。在此期间,中国经济开始告别高歌猛进式的增长,金融创新与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开始加快,与之相伴随的还有金融市场波动的加剧。
从2013年的“钱荒”到2015年的股灾,2014年信用债违约开始频发,P2P从爆发式发展到大量跑路,2015年-2016年险资举牌风潮等,都与资管行业的运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近几年宏观经济增速下行的背景下,资管行业却在追求与经济周期不匹配的高收益率,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未能体现在产品的公允定价中。经济逐渐在放缓,汇率弹性越来越高,利率也逐渐实现自由化,存贷差之间的管制也越来越被放宽,金融风险却在积聚。
旨在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的改革,却在事实上演变为一场行业与监管间的捉迷藏游戏。
2月21日市场上流出一份名为《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该《意见》拟将资管产品按照募集方式进行分类,对资管的投资范围、合格投资者标准和杠杆要求进行了明确界定,并严禁嵌套、集中度控制、计提风险准备金等维度控制风险。
尽管资管新规能否顺利出台并行之有效尚是个未知数,控制金融风险的风向已定,2017年“严监管”无疑将成为席卷银行理财、信托业务、券商资管和基金子公司的一阵“旋风”。
目前资管行业究竟存在怎样的顽疾,资管新规到底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资管行业又该何去何从?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就以上问题以邮件的形式专访了研究资管行业多年的巴曙松教授。
巴曙松现任中国银行(3.540, 0.01, 0.28%)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香港交易及结算所首席经济学家、国家“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自2005年始,巴曙松就代领研究团队开始涉足资产管理行业研究领域,并于2006年第一次以《中国基金行业发展年度报告》的形式将其团队的研究成果公开出版,至今已经逾十年,见证了资管行业由基金到大资管的成长全过程。
巴曙松向澎湃新闻指出,虽然流传出的《意见》还不是正式文件,但足以证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监管已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当前,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中的“顽疾”众多,诸如刚性兑付、监管各自为政所带来的监管套利、存在问题的业务规模占大、相关金融机构依旧沿袭传统的业务扩张模式等,都是《意见》中试图“对症下药”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