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管新规即将颁布 资管机构不要寄希望于监管套利
21世纪经济报道
日前,工商银行原行长杨凯生在出席诺亚财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金融研究中心《2018中国高净值财富白皮书》(下称“白皮书”)联合发布会时,谈到了自己对财富管理的看法。
杨凯生称,财富管理、资产管理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客户端来看,财富管理的客户群要小众,它面对的客户主要是高净值、超高净值人群,直白一点就是富裕人士;资产管理的服务对象相对要更广,包括高净值人士及其他各层面客户。
从服务端来看,财富管理业务的服务面要更大。财富管理除了对客户资产保值增值之外,还包括税务执行、财富传承、资产信托、子女教育、养老规划等更多内涵,财富管理业务水准高低主要看能否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综合性的服务。资产管理业务主要还是为客户提供资产保值、增值的投资管理服务。
杨凯生认为,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近期《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刚审议通过,即将正式颁布。文件相关精神已经明晰,比如机构监管、功能监管相结合等,未来资管机构不要寄希望于搞监管套利,不论机构还是客户都要在这方面有新的认识。
二是通常财富管理客户大概率被允许购买全谱系投资产品,包括风险较高,收益也相对较高的产品,而一般资管客户和社会公众的购买种类会受到一些限制。这种区别不应该看做是金融机构对高净值人群的青睐和关照,它实际上是为普通投资者设置的风险防护栏杆,是对广大投资者利益的保护措施。另外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也不应该影响扩大金融普惠服务。
杨凯生称,近几年我国内财富市场保持了高速增长态势,随着中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财富人群的地域分布更加趋于均衡。有报告分析,我国有22个省市高净值人群超过了2万人,其中有9个省市高净值人数超过了5万人。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5个省市,突破了10万人。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高净值人士的地域分布更趋于均衡。
同时,近几年高净值人士资产配置也出现了趋于多元化的特点。 2009年高净值人群资产主要配置于储蓄、股票及一些投资性房产,三者合计占整体可投资资产70%。2013年随着信托产品兴起,高净值人群信托配置增长,一度占可投资资产的15%左右。而后,随着信托产品的刚性兑付预期淡化及资管产品种类增多,高净值人群信托投资配比有所降低,新兴投资品种配置不断提升,比如私募投资。近两年,由于资本市场波动较大,高净值人群避险情绪有所上升,股票、基金资产配置比率下降,银行理财及其他固定收益率配置比率增加。2017年高净值人群在银行理财产品上的配置大约占25%,较2015年增加近1倍。
过程中,高净值人士对专业财富管理机构的信任和依赖程度也逐步加深。据咨询公司统计,2009年高净值人士的可投资产不到40%由机构来管理,其中私人银行管理不到15%。而2017年交给机构理财的份额已经上升到约60%,其中私人银行管理部分已达近50%。 同时,高净值人士对财富传承更加关注和重视。在大部分高净值人士财富积累和增长阶段性目标达到后,他们逐步意识到需要通过有效的财富管理,保障财富安全、完成代际传承、实现基业常青,这也给家族财富管理业务带来了市场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