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住“牛鼻子”:打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 访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四清
“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金融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做好金融工作的‘牛鼻子’,意义极为重大。”近日,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四清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专访时如此表示。
金融稳,则经济稳;金融乱,则经济乱。特别是我国当前正处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果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这个关口过不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会失去前提条件。因此,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无疑是一场输不起的战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金融工作,多次就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出重大部署。那么,银行业如何才能确保打赢这场攻坚战?
对此,陈四清有着深刻的思考。他认为,作为我国金融业的支柱,银行业要提高政治站位,肩负起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责任,不断完善风险治理体系,提升风险治理能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持续贡献正能量。
《金融时报》记者:您如何看待当前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状况?银行业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应该从哪里着手?
陈四清:当前,我国金融体系风险总体可控,但仍处于风险易发多发期。受内外部因素影响,整体看,银行业既处于风险的集中暴露期,又处于风险的集中消化期。风险的消化侵蚀银行资本,影响银行的盈利能力,但也为银行完善风险治理体系、提升风险治理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对于银行业来说,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既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自身转型变革、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认为,银行业首先要明确目标方向,明晰主要矛盾,分清轻重缓急,协调推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各项工作。
坚持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总要求。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就是从总量扩张向结构优化转变,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必将对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收入结构等产生深远影响。实体经济是银行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根本之策。银行只有专注主业、做精专业,切实扭转资金脱实向虚的势头,把货币资金更多地配置到现代化经济体系核心领域,支持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盈利改善和居民收入增加,才能从根本上防范重大金融风险,实现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
坚持以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当前,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根源是重大结构性失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解决问题的对症良药。银行风险防控要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根主线,全力支持“三去一降一补”,注重信贷资源存量重组、增量优化、有保有压、有进有退,加快信贷结构调整,紧跟国家重大战略实施,聚焦产业升级、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把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通过主动调整资产结构来降低整体金融风险水平。
坚持以深化改革创新为抓手。习近平总书记就维护金融安全提出六项重大任务,第一项任务就是深化金融改革。落实到银行业,就是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并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更好地落实董事会风险防范和合规经营主体责任、高管层执行责任和监事会监督责任,完善内部各项体制机制,培育“依法合规展业、稳健经营发展”的风险文化。要坚持科技引领,推进风险管理技术架构转型,建设云平台、大数据平台、人工智能平台,用科技力量重塑风险治理体制机制,推动风险治理能力提升。
《金融时报》记者:在具体工作中,抓好重点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银行应当如何精准施策?
陈四清:银行业要根据不同领域、不同市场金融风险情况,采取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办法,花大力气解决好当前金融领域的突出风险。
首先,要主动整治金融乱象。深化银行业市场乱象整治既是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银行业回归本源、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前提。银保监会强监管严监管深监管,对于增强银行业机构风险意识、合规意识,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推动经济金融平稳运行的基础上,还要助力维护金融秩序,着力推动全社会树立“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观念。
其次,要抓好重点领域风险防控,严防房地产泡沫。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个基本定位,实施房地产行业总量控制,严格房贷标准,实施差异化授信策略。同时,助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序化解。要落实地方政府债务管理要求,严禁违法违规为地方政府提供债务融资或接受政府担保。严格非标理财业务投前准入,严禁违规流入地方政府平台领域。加快退出过剩产能等低效领域,持续加大“僵尸企业”主动压退力度。防控内保外贷和跨境并购业务风险。要严格落实境内外“双重管控”要求,完善内保外贷、跨境并购管理制度,避免风险在境内外之间互相传染。严密防控影子银行和交叉违约风险。要按照“简单、透明、可控”原则,规范理财产品设计和运作,实行穿透管理。审慎开展委外业务,限制“通道”“名股实债”类业务。
再次,要加快信贷结构调整。要打通线上线下、境内境外、增量存量、表内表外,将宝贵的金融资源投向国家战略支持领域和经济发展薄弱环节。在区域结构上,大力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贸区(港)建设,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在行业结构上,加大对战略性新兴行业、现代服务业、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腾出资源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与此同时,要大力化解不良资产。既要发挥好金融对经济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也要善于融入经济转型升级进程,实现银行业资产质量改善。要坚持专业化、市场化、集中化的原则,统筹谋划,分类施策,多措并用,切实提升不良资产化解效率和水平。完善信贷资产经营管理长效机制,加强授信管理,提升资产质量。对于存在问题的信贷资产,综合采用市场化债转股、批量处置、破产重组等方法,探索国有企业混改等模式,支持企业价值提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发展。
此外,强化合规反洗钱能力,助力金融业对外开放。银行业要在发展全球化业务的同时,提升全球化风险管理能力。特别是进入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和国际业务量大的中资银行,要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合规反洗钱体系建设,实现稳健安全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银行业要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风险治理能力。那么,未来应当如何进一步加快完善风险治理体系?
陈四清:第一,完善风险治理架构。一方面,要加强各级党组织对风险管理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防范化解风险的主体责任,把风险治理作为各级党组织的重大任务,专题研究、专题部署,有措施、有跟进、有问责,并作为对关键岗位干部考评和奖惩的重要内容。要发挥好各级纪检部门在防范化解风险工作中的监督作用,把党风廉政建设与风险防控结合起来,严肃监督执纪。要建立并落实好激励机制和容错纠错机制,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员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另一方面,做实全面风险管理三道防线。要发挥业务部门、风险部门、审计监察部门三道防线合力,特别是压实业务部门一道防线的责任,明确一道防线作为各类风险所有者和第一责任人的定位,提高他们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加强对全球化、综合化经营风险的管控。要完善海外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架构,推进“三道防线”在海外机构落地实施。加大对综合经营公司的体制机制建设,确保并表管理能力和管理职责相匹配。
第二,优化风险治理机制。改革授信管理机制,无论表内表外、实有或有、本币外币、线上线下、代客自营、本地异地、境内境外,只要实质承担信用风险,均要做到“统一发起、统一授信、统一审批、统一存续期管理”。完善集团客户风险管理和客户集中度管理,防止“垒大户”。建立差异化风险管控机制。对投行资管、同业、金融市场及互联网金融等新业务,要建立区别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差异化风控机制。建立产品创新容错纠偏机制,确保依法合规开展相关业务。强化问责整改机制。要抓住“问责”这个要害,既对机构管理层进行问责,也追究条线管理者的责任。既对大额不良、案件风险进行问责,也对其他风险事件、违规行为进行问责,以问责倒逼风险管理责任落实。
第三,提高风险治理主体能力。一是提升各机构负责人的风险管理能力。要调整考核方式,延长对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考核时段,实行“穿透式”考核,切实改变重收益、轻风险的观念。二是提升风险管理关键岗位人员的专业能力,打造一支懂风险、会管理、有作为的关键岗位人员队伍。三是提升全体员工的日常风险管控能力。要通过教育培训、问责处罚、考核评价等方式,提升每位员工的日常风险管控能力,形成“主要管理者狠抓风险,关键岗位精通风险,全体员工共管风险”的全方位立体式风险管理架构。
第四,创新风险治理工具。要坚持科技引领,把科技元素注入到风险管理的全流程、全领域,用科技的力量推动风险治理能力提升。一是完善系统,推动风险管理由“人控”向“机控”转变,最终实现“智控”。二是挖掘数据,持续加强有效风险数据加总、报告、分析、运用能力建设。三是优化模型,继续优化信用风险评级模型,深化资本管理高级方法的应用,提高信用风险计量能力。
第五,打造良好风险治理文化。要塑造“立足长远、坚守底线、合理匹配、治理有效、创造价值”的风险文化,围绕EVA、RAROC等核心指标将风险文化理念融入日常经营管理。强化底线思维,确保各项工作“不越监管底线、不踩规章红线、不碰违规违纪违法高压线”。坚持业务发展与风控能力相匹配,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本报记者 李岚 发布日期:2018-07-09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