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驰骋体育产业“赛道”趋于理性 未来5至10年发展机遇仍存
经过64场比赛的角逐,第21届世界杯决赛在俄罗斯莫斯科卢日尼基球场决出胜负,法国队4比2击败克罗地亚队,第二次捧起大力神杯。作为一个“引爆点”,世界杯的举办让全球的体育产业也跟着兴奋起来。
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我国体育产业同样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经过10余年的发展,目前,体育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消费升级的重要一环。同时,资本的进入也给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国体育产业的创业和投资经过洗礼,正逐渐拉开健康成长的序幕。
体育创投圈上演“冰与火”之歌
经过前两年的高歌猛进,资本在体育产业的投资布局已逐渐恢复冷静。从整体来看,2016年是体育产业投资的高峰期,之后则呈现投资逐渐下滑的态势,资本活跃度明显下降,对于新进入的体育类初创企业而言,获得投资的难度进一步提升,且融资成本增加。
根据CVSource统计数据,2017年,国内共发生191起体育相关创业公司投融资和并购事件,融资金额约为105.3亿元人民币;与此相比,2015年,体育类创业公司融资共计202起,融资金额约为123亿元;2016年,该领域的创业公司融资有245起,融资金额约为202.1亿元。可见,2017年体育产业受资本关注度降低,且较2016年投融资额下降了近50%。
资本在海外体育产业的布局也趋于理性。据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资收购的海外足球俱乐部至少20余家。但随着2017年监管政策趋紧,2018年海外体育产业投资已经基本归零。
进入2018年,市场投资分化进一步加剧,体育创投圈正发生着一幅“冰与火”交织的图景。据品途智库统计,2018年上半年,体育产业融资增长,后续融资占比首次超过50%;同时,亿元级及以上的融资事件占比增长较快,而百万元级及以下的融资事件则呈下降趋势,投资更加集中于优势项目。
业内人士表示,一方面,随着2018年VC/PE市场的资本紧张情况进一步加剧,小型创业公司难以得到VC/PE机构关注,资本更多青睐于模式创新且较为成熟的体育类企业;另一方面,前期部分优质体育类初创企业成长起来,纷纷获得后续融资。
在众多体育类小型创业公司经历“资本寒冬”之际,阿里体育在2018年4月宣布获得12亿元的A轮融资,估值超过80亿元。7月份,阿里巴巴集团对外宣布,近期已完成对苏宁体育的战略投资,这次入股苏宁体育是阿里巴巴在体育领域的又一次加码。
日前,在由投中信息举办的“世界杯之夜”主题沙龙会上,丰厚资本董事总经理杜宗霖表示,虽然体育公司实际耗费的资金比互联网公司少,但体育行业投资回报慢,且失败案例多,导致投资方比较谨慎。另外,投资人对体育行业了解不深。杜宗霖坦言,事实上,体育行业的投资人资金仍比较充裕,只是投资较为谨慎。
产业壮大激发资本布局
事实上,伴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提升和消费升级的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各专业细分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尤其是大众健身、赛事运营等领域获得了更多资本的关注。业内人士预测,体育产业有望成为下一个爆发的万亿元级市场。
从政策面看,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体育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后,促进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持续出台,并主要集中在分类运动、场馆建设、大众健身和“体育+”等几个方面。体育产业受政策影响而向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吸引到更多的社会资本进入,使得体育领域上市公司业绩表现亮眼。
据品途智库统计,在文化娱乐类的上市公司中,涉及体育业务的上市公司2017年平均营业收入为30.47亿元,高于文化娱乐行业平均营业收入64个百分点。在融资方面,2018年上半年,93起体育产业项目共计获得87.52亿元人民币融资,同比增长106.68%,环比增长25.56%,平均单笔融资金额为0.94亿元人民币。相较于全行业投资数据看,体育产业投资仍处于发展初期,平均单笔融资金额仅为全行业平均金额的18.36%。
而资本密切关注的背后是体育产业的上升发展趋势。据统计,2013年,我国体育产业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2017年,体育产业规模突破两万亿元,年度复合增长率较高。
“体育产业并不复杂,我国的体育产业正处在一个早期阶段。在这个阶段,能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的项目会被重点关注。”达晨财智高级投资经理范昊龙在上述沙龙会上表示,“市场投资没有出现下滑的趋势。对偏中后期投资的基金来说,整个市场往下走的时候其实是往前冲的机会。”
获取回报需有“马拉松”式耐心
不过,体育产业的创业和投资也存在诸多现实问题。业内人士表示,体育产业链条较长,变现不易;同时,产业的细分领域较多,比如体育赛事运营、体育装备、滑雪产业、马拉松产业、足球产业、体育旅游、户外运动产业等的发展水平和商业化难度相差极大。对创业者、投资者而言,找到可商业化的“赛道”,更需要一双火眼金睛。
资本也正在努力寻找适合投资的“赛道”。从投资方式看,品途智库表示,我国体育产业投资仍以创业投资为主,占比约九成。融资轮次主要集中在早期投资,以天使轮和A轮融资为主,B轮融资及以上占比为10%。而随着部分细分行业发展模式的逐渐清晰以及巨头企业在体育产业布局的加速,体育产业并购占比明显提升,其中,今年上半年并购占比为4.3%,相较2017年增长近一倍。
部分体育类创业公司管理者对行业未来发展充满希望。懒熊体育创始人韩牧在上述沙龙会上表示,行业发展的快和慢都是相对的。从去年到今年,投资人还是看好体育行业的发展,只是发展较慢。而发展慢的重要原因是人才,人才的培育和成长比较难。“创业本身不难,只是缺少真正做事的人。未来3到5年能到资本市场上市的,可能是在某个细分‘赛道’做得最深的企业。”韩牧称。
赛客体育CEO赵田力表示,整个体育产业正处在一个巨大的洼地之中。今年资本市场可能会规避一些长周期的项目,这对体育产业发展有不利之处,但并不会影响整个体育产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同行越来越多,这反而让我们觉得安心,有竞争者存在,说明这个行业值得做。”思博锐体育联合创始人、首席产品官严骏称,从人才的角度看,在走访了很多企业和院校后发现,体育管理任重而道远,预计针对企业的B端培训领域会有所增长。
我国体育产业的投资更像是一场“马拉松”,投资回报的获得需要时间和耐心,并伴随着体育产业一起成长。未来5到10年应该是消费升级的风口,也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机遇所在。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记者 杨毅 发布日期:2018-07-26 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