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绿色”与“金融”之桥
在金融机构天然的逐利冲动与可持续发展要求之间,监管层正在寻找突破阻力,构建“绿色”与“金融”联系的桥梁。近日,人民银行发布的《银行业存款类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方案(试行)》(以下简称《方案》)即是举措之一。为提升绿色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和绿色转型的能力,大力发展绿色信贷,《方案》设定了绿色信贷业绩评价的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开展绿色金融业务。
实际上,鼓励绿色金融的政策举措并不罕见,也取得了一定成绩。自2015年绿色发展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发展并列为五大发展理念以来,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成为国家的重点战略之一。而与绿色产业相伴相生的是绿色金融的探索与突破。例如,从2016年启动至今,我国绿色债券发行总量突破5000亿元大关,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金融支撑。
但是,与绿色债券的高速增长相比,绿色信贷历经多年发展虽然体量不小,但增速较慢,参与主体有限,市场认知度低。其背后的原因是,商业逻辑和可持续发展逻辑尽管从长期看有一致性,但短期内地位不平等。绿色产业高效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金融机构却不一定要依赖“绿色”项目才能获利——这种失衡关系造成“绿色”在“金融”面前先天弱势。再考虑到绿色金融项目往往会遇到期限错配、成本高企、外部性强等问题,金融机构很难有积极性去深耕绿色金融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调动金融机构的积极性,建立“绿色”与“金融”有效连结机制?
首先,需要政策激励。事实上,为了支持绿色发展,提高金融机构开展绿色金融业务的积极性, 像《方案》这样的制度激励已有不少。
4月1日, 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共同主席、中国绿金委主任马骏介绍,人民银行已将绿色债券纳入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货币政策工具的合格担保品范围,同时,正在将绿色信贷逐步纳入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SLF等工具的合格担保品范围。这意味着,持有合格的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获得人民银行提供的较低成本的抵押融资。
不仅如此,人民银行已将银行的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目前,MPA中绿色金融主要考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情况。随着绿色信贷统计制度逐步建立,从2017年三季度开始,部分全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绿色信贷绩效也已纳入MPA,以体现正向激励作用。
金融机构也响应了政策激励。根据银监会2月份披露的数据,国内21家主要银行历年的绿色信贷数据情况统计结果显示,我国绿色信贷规模保持稳步增长,从2013年末的5.20万亿元,增长至2017年6月末的8.22万亿元,而且绿色信贷质量整体良好,不良率处于较低水平。2017年6月末,国内主要银行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不良贷款余额241.7亿元,不良率0.37%,比各项贷款不良率低1.32%。
其次,降成本、控风险,保障商业可持续。
绿色发展的核心是可持续性,而绿色金融同样要保证可持续性。但是,在初期的良好发展势头外,也出现绿色金融产品增长乏力的隐忧。
客观而言,绿色金融项目的成本并不低,甚至可能超过部分常规项目。这是因为绿色项目往往要经过层层认证,且比起一般项目要进行更为详尽的信息披露,这些环节都增加了成本。不仅如此,正如污染问题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治污控污往往也耗时耗力,长周期带来的风险成本和资金占用,也可能让金融机构对绿色金融项目望而却步。
因此,除了政策鼓励的信号外,金融机构还要针对期限错配、成本高企、外部性高、风险难控等问题,寻求更满足商业可持续要求的方案。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日前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对绿色融资进行定向降准;二是对具有负外部性的项目提高金融机构融资的风险权重,具有正外部性的项目降低融资风险权重;三是考虑在企业破产时,让绿色债权的受偿权居先。
这三个建议并不孤立,是针对当前绿色金融项目面临的困难形成一个相互呼应的解决体系。其中,与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相比,定向降准所释放的资金是相对长期的资金,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此举不仅能够缓解期限错配问题,也能够获得较为稳定的、低成本的现金,这是对金融机构最直接的支持。而后两个建议则是基于绿色项目强外部性的特点。强外部性意味着,绿色项目的正外部性未被完全内生化。比如,清洁能源项目可以通过减排使许多人受益,但并非所有受益人都会向该项目付钱。因此,这样的项目收益率可能达不到市场的预期。
为了“补偿”这种外部性,鲁政委建议在机制设计上进行调整,其中,把外部性与风险权重相关联,是为了引导金融机构前瞻性地考量未来经济转型的环境风险冲击,把绿色项目以及绿色金融产品的正外部性部分转化为执行机构的比较优势;而让绿色债权的受偿权居先,则相当于提高其优先级,让绿色债权成为相对更安全的资产,这两个举措均是对具有正外部性项目的鼓励,是把长期更具“可持续性”的价值转化为经济激励。
总之,在全球范围内,激励机制较弱、标准缺失、落实能力有限、产品工具不足等都是绿色金融发展遇到的共同挑战。而要有效构建“绿色”与“金融”之桥,实现绿色项目与金融机构的互利共赢,需要政策的激励效应,也需要真金白银的市场效应。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作者:马梅若 发布日期:2018-08-01 0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