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调控及宏观审慎管理框架逐步完善
从“一穷二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和变革。从GDP数据来看,1952年,我国GDP只有679亿元,到2018年,我国GDP已经达到90万亿元,站上历史新台阶。按照不变价计算,2018年GDP比1952年GDP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
新中国成立7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既经历了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等高光时刻,也应对了亚洲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等一系列挑战。在此期间,中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其中一条重要的经验就在于宏观调控政策把握得当、宏观调控能力日益成熟。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说:“宏观调控尤其是货币政策必须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适度调整,加强逆周期调控。”中国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建立健全货币政策框架体系,大胆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始终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调整货币政策;结合中国国情率先开展宏观审慎政策实践,建立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同时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利率和汇率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为中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必不可少的货币金融环境。
从“统存统贷”
到货币政策间接调控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废待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人民银行身兼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的双重职能,吸收、集中和分配信贷资金,为大规模经济建设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这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那时并无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为适应经济发展的新需要,人民银行逐步将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剥离出来,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和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货币政策调控机制逐步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间接调控为主转变。中国人民银行改革“统存统贷”的信贷计划管理体制,取消了信贷规模限额控制,逐步确立货币供应量(M2)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创建社会融资规模指标,作为货币政策重要参考指标。货币政策工具方面,人民银行建立完善存款准备金、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等货币政策工具制度,根据经济金融运行实际需要,陆续创设了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等货币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调控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银行必须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灵活适度调整,加强逆周期调控。例如,面对2003年之后我国经济新一轮上升周期,5年中,中国人民银行先后1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来源:金融时报